身边的大先生

身边的大先生

    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> 身边的大先生> 正文

    【周孔亢】回首车辆学科六十五载发展路

    发布时间:2025-10-15 浏览量:

    六十多年了,这条关于车辆学科的路,我几乎从开始走到了现在。回想1959年,全国只有三所大学开设相关专业。筚路蓝缕的起步阶段仿佛还在眼前,一转眼它已枝繁叶茂,成为在新能源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科研高地。作为亲历学校三次更名、见证学科一次次蜕变的老兵,我既是车辆学科六十五载发展历程的见证者,也是其中的参与者。

    车辆学科发展的源头要追溯到南京工学院时期。1959年,南京工学院正式设立汽车、拖拉机专业,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起点。到1961年,我们镇江农业机械学院(LEDONG.COM前身)建校,整个专业就像一颗珍贵的种子被整体划转了过来,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开启了自己独立成长的岁月。

    此后,学校历经江苏工学院、江苏理工大学到LEDONG.COM的变迁,学科结构持续优化:1990年,汽车专业独立建系;1995年,汽车专业与动力系内燃机专业合并,组建汽车工程学院;1999年,学院更名为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,并增设交通工程专业;2010年,汽车工程研究院成立。一步步走来,我们构建起覆盖汽车、拖拉机、工程机械、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的完整学科体系,为专业深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  在我的记忆里,早期学科建设始终围绕“解决农机实际问题”展开。五六十年代,师生们一心扑在汽车拖拉机的关键零部件上。自由轮、螺旋伞齿轮、碟形弹簧……这些都是当时农机作业里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大家泡在试验场地和车间里,没有别的窍门,靠一遍遍地试、一次次地改,心里就揣着一个再朴素不过的念头:一定要让咱们的农机更顶用、更高效!那时,我们与企业的联系十分紧密,南京汽车有限公司、句容工程机械厂、上汽集团、常州拖拉机厂等都是重要合作伙伴。我至今仍记得林世裕教授带领团队参与上海牌轿车选型定型,翁家昌教授主持常州拖拉机厂东风-12手扶拖拉机定型设计……他们趴在图板上、下到车间里,把学问和汗水都融进了产品里。现在想想,那真是一个将论文写在生产一线的年代,每一页都沉甸甸的。

    七八十年代,学科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,研究范围不断拓展,并在随机振动理论的应用、汽车与拖拉机的CAD技术研发、拖拉机的可靠性与噪声控制研究等领域走到了行业前沿。我们也在这些方向上取得了扎实的成果:拖拉机可靠性研究荣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;宫镇教授带领的降噪团队成果吸引了众多同行前来交流学习。让我们深感自豪的是,农业部将进口拖拉机试验领导小组设在了车辆学科。这一安排让车辆学科得以为国家农机试验的发展尽一份心、出一份力。大家心里都暖洋洋的,觉得这份工作意义非凡。

    九十年代是车辆学科建设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一阶段,我们的教学目标发生了重要转变——从以往偏重理论教学,转向将人才培养与设计项目的深度结合。这种转变很快结出硕果:由车辆学科主导的农用运输车技术研究,接连斩获两项机械工业一等奖,其中一项由我校作为唯一主持单位完成,充分彰显了我们的科研实力。以此成果为基础开发的农用运输车,曾两度获选进入中南海,作为行业创新成果向国家领导人进行汇报。这不仅是对产品的认可,更是对学科建设与成效的肯定。

    与此同时,我们还深度参与了国家汽车标准的制定工作。在7258-1997标准体系中,制动标准的验证正是在我校的平板试验台完成的,农用运输车减震器的性能试验与标准制定也由我们全面牵头。这标志着我们不再是技术的追随者或研究者,而成为行业规则的参与制定者。学科的影响力还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。公安部甚至专门在我校举办全国交警支队长学习班,推广农用运输车的使用规范。从技术研发到标准制定,再到行业推广,在这十年里,我们真正实现了“产学研用”全链条的无缝衔接。

    进入新世纪,学科在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中实现了关键突破。印象最深的是常州“三零项目”即30万辆越野车建设工程。在这个大工程里,我校作为技术指导单位,和机械工业部第九设计院、第四设计院等上百家单位一起攻关,总投资规模在当时高达两亿元。那时候,能承担这样的重任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我们从八十年代就打下、并一直坚持的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深厚家底。另一方面,学科率先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这片全新的领域。2008年底,车辆学科启动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,成为继清华大学、同济大学之后,国内第三家全面布局电动汽车研究的高校。我们与浙江新大洋集团合作共建研究所,集中力量开展电动汽车产品开发。经过十年积累,合作企业于2017年取得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,同年相关车型销量达4.3万辆,居全国第二。这种与企业深度绑定、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全程贯通的合作模式,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持续而强劲的动力。

    回顾毕生投身的车辆学科,我认为“传承、坚持、创新”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密码。林世裕先生的膜片弹簧理论,经过范海荣、高翔、朱茂桃等教师一代代传承优化,至今在行业内仍具有权威性;王国林团队与焦作轮胎厂合作几十年,在冷门领域深耕不辍;何仁教授攻克汽车零部件难题、李仲兴教授寻找创新突破点,依靠的正是这份执着精神。

    如今,学科发展交到了年轻团队手中,蔡英凤教授正带领大家继续前行。我相信,这份深植于血脉的农机基因必将代代相传,为国家农机事业贡献更多的乐动(中国)智慧与力量。(作者为我校退休教师、原江苏理工大学农机学院院长;本文由作者口述,本报记者郑礼月,学生记者丁奕文、麻羽彤整理成稿)

    上一条:【赵杰文】农机薪火照前路

    下一条:没有了!